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這里熱鬧非凡,是高坑最繁華的去處。南貨店、百貨合作社、雜品店、瓷器店、農(nóng)資店商鋪林立;國藥店、照相館、書店、五金電器店一應(yīng)俱全;食品加工廠香氣四溢,廢品收購站也堆滿生活痕跡,沿街間雜著尋常住戶。東西街口,更有肉鋪與菜市,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一派市井氣息。
最難忘懷的是街心那條青石板路。經(jīng)年累月,被運煤的高腳人力推車碾出一道道深深的凹槽。那凹痕,像一條條歲月的琴弦,彈撥出滄桑的音符,悠悠地伸向街的盡頭。多少腳步曾踏過這些石板?多少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小街上,住戶與煤礦大多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男人們的臉上、手上,都曾留有井下工作時的墨痕。連續(xù)三代以上在此居住的有:梁家、吳家、鄒家和劉家。東街口的陳家,已在此扎根五代。解放前,陳家祖輩或為鐵匠、木匠、勤雜工,憑雙手謀生;解放后,家族成員各展所長,或為國企員工、教師、公務(wù)員等,用汗水續(xù)新篇。他們是老街堅韌的注腳。
老街人文蔚起,民風(fēng)淳樸。舊時一處叫“戲院子”的地方,搭著戲臺,常演萍鄉(xiāng)地方戲和湘劇,寓教于樂。鄰里和睦,相處融洽。誰家孩子出息了,考上好學(xué)校,四鄰都去道賀。這里尊師重教,學(xué)風(fēng)昌盛,許多街坊走出小街考上大學(xué),劉家和陳家的小孩還考上研究生。街上還住著好幾戶令人稱道的教育世家——鄒家、陳家、劉家和鄧家,他們家學(xué)淵源,桃李芬芳。其中翹楚,當數(shù)上海音樂學(xué)院民樂系的劉樹秉教授。人生低谷時,他曾回高坑休養(yǎng),收鄰居賀建文為徒,傳授二胡技藝,為老街添了一段藝緣。
老街藏著無數(shù)故事。稅務(wù)所、工商所、高坑街道辦事處也設(shè)于此。辦事處常有兩三位工作人員,處理鄰里糾紛、家長里短。如今街面店鋪住戶多已翻新,唯有那“辦事處”舊址,還依稀是舊時模樣。熱心為街坊服務(wù)的老街居委會的帥主任,湖南醴陵人,我在礦保衛(wèi)科工作時曾去她家走訪。她的鄰居,是東街口坐堂的周醫(yī)生,同是醴陵人,精于兒科婦科。幼時母親曾帶我去他處看診。周醫(yī)生的兩個兒子后來也懸壺濟世,頗有建樹。原高坑礦小的李思剛校長,便是周家女婿。周家后代,在本地口碑甚好。距周家十步之遙,住著土郎中賀鳳仙老先生,他用中草藥治療小兒缺鈣、跌打損傷,尤擅接骨正臼,是高坑遠近聞名的骨科妙手。他們是街坊四鄰時常念叨的前輩。
老街煙火氣里,還游走著形形色色的身影。有開當鋪、賣舊貨的劉瞎子;四季都穿一身褪色黃軍裝的傷殘軍人梁癲子;走街串巷挑擔叫賣自制醬油的浙江人朱師傅;因礦難喪夫而瘋的向癲婆子... ... 這些鮮活的身影,不時閃現(xiàn)在我的眼前。
老街書店,幾經(jīng)搬遷。初在新街郵電局對面,因書少店空,又遷回老街,原址成了鑄造廠。在那個“大革文化命”的特殊年代,書店里除了“雄文四卷”、馬恩列斯著作及少數(shù)欽定書籍之外,人文、社科、科技、文藝類書籍幾乎絕跡,書架空空蕩蕩,連小人書也稀罕。店主是個三四十歲的絡(luò)腮胡男人,人稱“張胡子”(或“章胡子”)。生意清淡,他便兼賣文具紙張、年節(jié)對聯(lián)等,后來才挪到新街水巷子口。
照相館由一對夫妻經(jīng)營。萬師傅,南昌人,掌鏡沖??;彭阿姨,宜春人,修圖上色。那時只有黑白照,若要彩色效果,全靠后期手工點染。他們的一雙兒女,后來都在地區(qū)商店工作。下崗潮中,我與萬家兒子,又一同進了礦泉水公司謀生。
記憶里,五金電器店曾陳列一輛“鎮(zhèn)店之寶”、售價六百多元的摩托車。彼時,這無異于天價——父親月薪才六十元,要養(yǎng)活一大家子。這“奢侈品”靜靜躺在店里,零件漸漸生銹,終是無人問津。 老街的手藝人,多守著“子承父業(yè),親友相授”的老規(guī)矩。一群來自南昌的萬姓修表匠,最早來高坑“跑碼頭”,彼此沾親帶故,抱團謀生。隨著電子表興起,機械修表式微,他們也各尋生路去了。在鐘表店前廳角落,曾有位手工刻章師傅。一次我去刻私章,他在登記簿上看到我的名字后,立刻停下手里的活,從老花鏡上方瞪大眼睛瞧我,瞧得我心里發(fā)毛。那一刻,他定是在想:這名字筆畫也忒多了,這哪是刻章,分明是做微雕!后來,他把手藝傳給了后代。然而電腦刻章興起,手工刻章的營生,終究是越來越難了。
老街還有一家食品加工廠,中秋月餅、南貨店的糕點、餅干、麻酥等,都出自這里,它曾是高坑人舌尖上的念想。加工廠斜對面是廢品站,收破銅爛鐵、舊書廢紙、玻璃瓶罐。站里一男一女,男的姓劉,住黃泥墩,負責(zé)過秤;女的管付錢。一秤一付間,記錄著生活的瑣碎。廢品站斜對面有條巷子,因巷子旁有一條排污溝,街坊叫它屎巷子,它通往寮葉沖,那里住著好些人家,有我一位小學(xué)時愛畫畫的梁姓同學(xué)。從寮葉沖翻過山,可去楊梅塘、茶垣村。
后來,高岡埠建設(shè)日新月異,老街的商鋪店面,慢慢向新街、高王公路兩旁轉(zhuǎn)移、延展。它的繁華與喧囂,悄然淡去,只留下尋常巷陌,居家住戶。然而,那青石板上深深的轍痕,老街的零碎光影,卻深深烙在我們這些五十年代生人的記憶里,永遠揮之不去。
(感謝陳建華、萬加純、賀建文、鄒尚模、李小燕對撰寫此文的幫助和支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