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一個星期了,真的發(fā)現(xiàn)每天都特別忙碌,忙碌到有時候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寫文章。自己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親人、事務、安排、溝通,還有很多朋友在百忙之中抽時間來探望我,我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熱情、尊重與惦記。但時間確實非常緊張,畢竟自己已經(jīng)習慣每天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寫作、冥想、閱讀、思考。有時候并不是不想見朋友,而是真的需要給自己留出一點沉靜的空間,有沒見到的朋友,也請多多見諒。
這次回來最大的體會就是“人情事故”太多了。每天除了親人朋友的見面之外,還有一輪接一輪的飯局,甚至有時喝到三四點。這些場景在國外基本是不會發(fā)生的,連朋友聚會的頻率都低很多很多。雖然說我并不完全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但依然真誠感謝大家的情誼與看重,您們的尊重與重視讓我感動,也讓我珍惜。
另一個強烈感觸是:就是回國的消費真的遠高于國外。我粗略地算了一筆賬,在海外一周消費大概在一千以內(nèi)就能過得很舒服自在;而回國后每天都得花一兩千,哪怕只是日常應酬。很多人常問我國外消費是不是很貴,我會說,單品的價格是高一些,還有匯率差的原因,但整體生活習慣決定了開銷不會大;而國內(nèi)的高消費來自于人情往來、酒局應酬、禮尚往來,還有復雜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在國外的生活方式相對簡單許多,家庭就是核心,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清晰,幾乎不用費心經(jīng)營太多的“關系”。
我本來就是特別喜歡獨處的時間,因此也更加適應國外那種自由、節(jié)奏可控的生活。在國內(nèi),人們需要花大量時間維護關系,面子、身份、習慣、安排都牽扯進來;而在國外,自己只需把事情做好,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就夠了。這也是我為何不愿意再回來的原因之一。
很多親戚朋友在聊天時會問我:以后還會回來發(fā)展嗎?我給每一個人都明確地說:不會了。以后每年頂多回來一到兩次看看親人,更多意義上是“探親”和“度假”,而不是“回家”,因為在我們?nèi)倚睦?,馬來西亞已經(jīng)是我們的家了。這里不僅僅是環(huán)境適應,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tài)的契合。
也有不少朋友問我:明年會不會變好?我依然用那句老話回答:“今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了?!蔽覍Υ謇锏奈磥硪呀?jīng)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徹底的絕望態(tài)度。現(xiàn)在寒冬還只是剛剛開始,接下來的每一年都會更加艱難。很多人找我聊項目、聊方向、聊出路,我坦率地說:我不僅自己不看好,還會勸你別投入太多幻想,這是我給他們的忠告!
這次回來接觸的全是做商業(yè)的朋友,但沒有一個企業(yè)的狀態(tài)是良性的。有個朋友原來一直是做高端餐飲連鎖,現(xiàn)在不得不轉(zhuǎn)型為做大排檔,從人均一兩百降到三四十元,還有我最近回國一直住酒店,那天住亞朵的時候,之前住最底都六到八百的,現(xiàn)在直接降到了三四百。我有個朋友就是開亞朵酒店的,我問他生意怎么樣?他說比之前少了一半客人都不止。包括最近還有很多企業(yè)直接倒閉、老板跑路,這一切其實早在我過去的判斷之中,現(xiàn)在不過是預言成真。
很多人并還沒有意識到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一個更深層的系統(tǒng)性崩壞,企業(yè)活不下去,必然會帶來大批失業(yè)潮,人們將面臨生存上的真實困難。我要一次次強調(diào)這些,是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看見”,只有看見真相,才有可能為自己和家庭作出更好的選擇與準備。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終究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不是所有環(huán)境都適合每一個人,有些地方可以回去看看,但不必再回頭扎根。真正的成長,意味著你開始理解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也有勇氣去拒絕那些不再適合自己的模式。
生活不僅是忙碌與奔波,更是自我認知與選擇的過程。越是復雜的世界,自己越需要我們簡化選擇、堅定步伐。在熱鬧中保持清醒,在現(xiàn)實中保持獨立,在混亂中保持方向。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在紛擾中守住內(nèi)心的寧靜。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但生活方式是可以選擇的。真正的自由,從不是獲得外界的許可,而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回應。我們常說“獨立思考”,但如果連自己每天的生活節(jié)奏都無法主導,所謂的“思考”也只是空談。生活的本質(zhì),不是向所有人交代,而是活成我自己的答案。當一個社會越來越強調(diào)“集體的統(tǒng)一”,我們就更應該學會做那個不一樣的人。
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在人情中守住界限,在風暴中不忘初衷,這不是逃避,而是對生命質(zhì)量的堅守。愿我們都能選擇那種能讓自己安靜、清醒、自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體面”綁架、被“關系”吞噬。真正的富有,是自己能不受打擾地,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