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亭前說古今
46團學兵 白寶存
諸葛草廬,是古隆中最引人矚目的景點,一般人游隆中必看此景。我不是“二班人”,當然也向往之。
現(xiàn)在的諸葛草廬在隆中山畔三顧堂左側(cè)。是當年諸葛亮在隆中臥讀躬耕生活起居之處。這座典型的仿漢建筑,黝黑的屋架房梁,淺黃的泥粉墻壁,整潔清爽的大院落被茂密的樹蔭覆蓋。山風吹來,嗦嗦聲響,仿佛在悄悄的訴說著什么。這里幽靜優(yōu)雅,自然勾起人們思古之幽情……
望著尚新且有點“艷味”兒的“古建”,心里不由得產(chǎn)生一些疑問:這是不是原址原貌的復原?經(jīng)歷了千年的自然和社會動蕩風雨,它又是怎樣保留下來的?詢問中,一位管理人員指著上方對我說:這是后建的,它的舊址啊,在哪里,呶,那通石碑方向。
哦,那不是三顧堂西北角的后坡嘛。順坡拾級而上,步行二百余米,果然見一通石碑,靜靜的屹立在那里,碑頭上互盤交錯著的螭龍,像是守護者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細看石碑,正面有行書“草廬”二字,背面卻有三字“龍臥處”,落款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題字者姓江名匯??词夏清賱诺拇笞郑隳芟氲?,他肯定是當時當?shù)刂臅?。石碑后面,有一磚墻瓦亭,亭為雙層六角,如鳥展翼,內(nèi)有木梯通二層,門額題“草廬亭”三字,門兩邊的石柱上刻有“扇搖戰(zhàn)月三分鼎,石黯陰云八陣圖”的對聯(lián)。既是草廬,為何卻是磚瓦結(jié)構(gòu)?心里有點納悶。
然而,在圍亭三匝,環(huán)顧四周后,便發(fā)現(xiàn)了一件更令我不解的事。在其不遠處,竟東西排列著一大一小兩座封土堆,一為明朝襄簡王朱見淑墓;一為簡王妃墓。這和此地環(huán)境極不搭調(diào)。
對于明史,我略有了解,但涉史不精,只知道明朝除了“逃亡皇帝”朱由榔外,還有16位皇帝登基,卻搞不清帝王后代及皇親們的隸屬關(guān)系和封王情況。襄王,既是皇親,又是顯赫的官位,陵寢怎么這樣的簡單?好無奈,怎么也理不清頭緒。正在此時,忽聽見身后有動靜,回身,只見一身穿琵琶扣服裝的老者,寬松的衣擺褲腳被山風不停地掀起,發(fā)出輕微的響聲,頗有點道風仙骨之彩,便主動向他搭訕。嗨,真問對了,他竟是當?shù)匚氖穯挝坏耐诵萑藛T,喜出望外,直接提出了我的疑問。這位善談的老者,爽快的告訴我:最早的諸葛草廬就在這里。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前出師表》中說的“草廬”廬址,就在這草廬亭處。
看到我認真聽講的樣子,他打開了話匣子。
三顧茅廬后,諸葛亮離開草廬輔佐劉備打天下,其弟諸葛均也離開隆中,仕官在外。諸葛亮走后,“嗣有董家居此宅,因董家衰殄滅亡,后人不敢復憩焉?!贝撕?,故居無人管理。時至西晉永興年間,鎮(zhèn)南將軍劉弘和長史李興至隆中觀亮故宅,卻“覿爾故墟” “矚目為之愀然”,遂與監(jiān)察御史王秀共同發(fā)起重修諸葛武侯祠。西晉以后,隨著諸葛亮聲望的不斷提高和對諸葛亮紀念活動的增加,隆中諸葛草廬又得以恢復,紀念他的武侯祠等建筑相繼興建。于是,此地香火旺盛,慕名瞻仰者絡(luò)繹不絕,又成為襄陽一大景致。
說襄陽,就離不開當政者。襄陽在明代共有九位襄王。第一任襄憲王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這位3度錯失皇位的明朝王爺,歷經(jīng)7朝高壽而終 ,被稱為“最牛皇叔”?!巴跣⌒那迳?,篤于孝敬,尤為誠孝昭皇后所鐘愛。然能守禮法,遠嫌疑,故雖有異議,不為上下所疑,卒能安榮壽考以終其天年”,這也算是對他的蓋棺定論。第二任是朱瞻墡嫡長子,襄定王朱祁鏞,在位九年,在弘治元年(1488年)過世,享年61歲。一年后其長子襲位,這便是第三位襄王,襄簡王朱見淑了。這位簡王,本是個荒淫無道不學無術(shù)之輩,卻又迷信風水。一日,他到隆中祭拜諸葛亮,看此地三山環(huán)拱,隱若玦環(huán),清流潺潺,古木參天,路回山隱隱,樹鎖晝陰陰。聽松濤陣陣,真像在大海中一樣。諸葛亮一階布衣尚能一飛沖天,何況我為龍種乎!于是起了私心,就把此處據(jù)為自己的陵墓,福澤后人。他把隆中封為“藩陵”,為了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硬生生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邊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qū)民,大造墓地,自然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當?shù)貍髡f,工程剛剛動土,就挖出了一塊石碑,擦凈細看,四句詩赫然石上:“地本襄王地,借居五百年,襄王來到此,茅廬移東邊。”下署醒目大字“諸葛亮題”。襄陽王看后不由一個激靈,驚出一身冷汗,心想,諸葛亮真是神人!五百年前就算出了我要占此地,想作罷,卻又不甘: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能掐會算,還不是因為他住在這塊寶地?這嘴邊的肥肉萬萬不可丟! 再說,他承認這塊地方本是我襄陽王所有,他只是借居五百年而已,不討租錢就算便宜了他,不必怕這怕那的。終于拿定了主意,要把諸葛亮的舊居遷到東邊去,以假亂真,應(yīng)付應(yīng)付百姓們??捎峙轮蓄愃浦T葛死治活司馬之計,如按碑說去做,反而上了他的當,干脆反其意而用之,遂將諸葛亮的舊居遷到了西邊,恰好就是現(xiàn)在的隆中。
襄簡王毀廬另建,遷書院,封山驅(qū)民,大造墓地之舉,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后的最大浩劫。
“唉——”那老者雙眉緊鎖,這一聲長嘆,包含了多少復雜的遺憾。
“哦,這里有這么多的故事” !
他稍停片刻,緩緩地說:從古到今,富人窮人,官人百姓,都應(yīng)順天理,知民意,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違天理者不可活,自作孽者必遭報應(yīng),蒼天饒過誰!可誰都沒想到,報應(yīng)來的這么快。第二年,這個霸占草廬的王爺就去世了。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祐櫍暫理襄陽府事。便請重建諸葛亮廟。正德皇帝賜廟額名‘忠武’,定祭品,春秋致祭,并讓翰林院撰寫祭文。
更大的報應(yīng)還在后面,明崇禎十六年(1643 年),闖王李自成率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名襄京,建立農(nóng)民革命政權(quán),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滅貪官,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zāi)?。僅僅155年,這位一心想龍種延綿續(xù)百世王基富貴的襄簡王就落了個被挖墓掘墳,拋尸荒野的下場。此墓,只是個空塚而已。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鄖襄觀察使趙宏恩到隆中尋草廬故址,但見亂草牽衣,斷碑臥水,一片衰敗景象,但古人有不拆陰宅建陽宅的習俗,所以諸葛亮的草廬并沒有重建,于是就在襄簡王陵墓旁建了一個草亭,作為草廬的紀念。稱之為“草廬亭”。此后,草廬亭經(jīng)過后人不斷的修復,但在時局動蕩不安戰(zhàn)火不斷的年代,此亭時時處在風雨飄渺中,好在舊址上有這座“草廬亭”地標的存在……
1932年,蔣介石來古隆中住了一星期,見此草廬亭和其他古建破敗不堪,便撥了5000塊大洋將其改建為磚墻瓦亭,木梯雙層……
后來,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陽地區(qū)、襄陽市人民政府曾多次請專家考證籌劃多次對草廬亭進行過維修,將它合理的融合在整個古隆中的大景區(qū)大規(guī)劃之中,個性共性相融,相互點綴,相得益彰,成為一個醒目的亮點……
聽完這段歷史故事,沉思片刻,便向老者致謝,誰知他揮揮手,轉(zhuǎn)身向山下輕步而去。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
山風,送來了陣陣斷斷續(xù)續(xù)的朗誦聲……
白寶存,男,大專學歷,高級政工師職稱。1970年參加襄渝線鐵路建設(shè),原鐵道兵十師5846部隊二營學兵。1973年在陜西第一毛紡織廠工作,任廠宣傳部部長。熱愛文學,發(fā)表小說、散文、詩歌多篇。主編《魂縈夢繞襄渝線》散文集和《永遠的記憶》詩歌集等。在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鐵道兵戰(zhàn)友網(wǎng)等媒體發(fā)表散文詩歌等作品百余萬字?,F(xiàn)為鐵道兵戰(zhàn)友網(wǎng)文學創(chuàng)作中心專欄作者,英雄鐵道兵公眾號編輯。
編輯 李汪源
校對 張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