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儒經網
——讀周德文教授《人生經歷與感悟》千集有感
作者:何蔚萍(原浙江江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1000集到了!’《儒經網》總編黃晨灝先生的微信提醒讓我恍然驚覺。三載春秋,一千個日夜,我在這個平臺上筆耕不輟,竟已寫下千篇《人生經歷與感悟》。歲月如白駒過隙,這三年來的寫作已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習慣,字里行間浸潤著我對生活的思考與熱愛?!闭\如周德文先生自己的感慨,這一千篇文章,就像一千顆星星,在記憶的夜空里閃爍著溫暖的光芒。
周德文先生的故事,恰如這星光中最明亮的一顆。這位被溫家寶總理譽為"最懂民營企業(yè)家的經濟學家",在溫州經濟研究領域深耕四十余載,去年至今已向總理提交了兩百余條建議。但今天,我想探尋的是他光芒背后的本源。
周德文的"真"字當先。他敢于為企業(yè)家直言,甚至不惜與領導據理力爭。坊間流傳的"東海喂鯊魚"的玩笑,恰恰反襯出他堅持真理的勇氣。這種真性情不是莽撞,而是在洞明世事后的堅守,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智慧。
他的"善"更令人動容。從黎明時分收到的農家土雞,到深夜為調解夫妻矛盾而騎自行車奔波,這些細微處的溫暖,折射出他平等對待每一個求助者的胸懷。四十年來,他幫助過的企業(yè)家不計其數,但最珍貴的回報,往往是那些質樸的感恩之情。
這種真與善的底色,源于他對"美"的執(zhí)著追求。從個人到家庭,從溫州企業(yè)家到整個浙商群體,他始終懷抱著讓世界更美好的愿景。這種情懷,在他儒雅清秀的父親身上早有體現。那位常發(fā)表時評文章的老干部,將一身正氣與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傳承給了兒子。
追根溯源,周德文的精神特質深深植根于江山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自唐代江郎書院開創(chuàng)文脈,到南宋孔氏南遷帶來儒家文化,再到明清時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商貿傳統,江山人形成了"忠義為先"的集體品格。仙霞古道上十萬挑夫千年不失信的佳話,錢塘江船幫敢闖敢拼的精神,都在周德文的血脈中流淌。
而溫州永嘉學派的"義利并重"思想,則為他提供了理論滋養(yǎng)。從呂祖謙到葉適,經世致用的智慧讓他與浙商群體心意相通。正是這種文化認同,使他成為解讀溫州經濟的"密碼本",也成為企業(yè)家們最信賴的知音。
從人生的一場繁忙中退休之后,周德文先生進入了另一場更加飽滿的生活。把之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精彩的瞬間一一記錄傳遞。三載筆耕不輟,晨昏伏案。周德文教授以赤子之心丈量人生經緯,憑生花妙筆鐫刻時代光影,終成《德文人生經歷與感悟》千集鴻篇巨制。
這一千個日夜的堅守,先生于經濟浪潮的理性思辨之外,更以學者特有的敏銳與溫情,執(zhí)筆為刀,剖開時代的褶皺。那些在講臺上未及細說的心路歷程,那些在學術論文中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皆化作筆下流淌的文字星河。商海沉浮中的睿智洞察與市井煙火里的人生況味相互映照,專業(yè)學者的嚴謹思維與人文主義者的悲憫情懷水乳交融。每一段文字都是時光琥珀,封存著改革開放親歷者的集體記憶;每一則感悟皆為精神火炬,照亮后來者探尋生命意義的幽徑。
千集巨制,非止于文字的層疊累積,實乃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遠征。先生以筆為犁,在時代的沃土上深耕,將個人際遇轉化為一代人的精神史詩。那些看似"婆婆媽媽"的絮語,恰是最動人的時代切片;那些自謙"別別扭扭"的表達,反成就了獨具魅力的"德文體"——在學術的嚴謹與生活的質樸間,開辟出一條真誠的書寫之路。
周德文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偶然。那些細微處的人性亮光——一次深夜的調解,一份樸實的謝禮,一場據理力爭的辯論——匯聚起來,便成就了非凡的人生。這亮光既來自個人修養(yǎng),也源于文化傳承;既是主動追求,也是時代饋贈。
1000篇章背后,是26000多小時的心血凝結,更是半個世紀生命的厚積與沉淀。值此千集成書之際,謹向周德文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珍視這樣的亮光。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利益的同時,不要遺忘那些讓生命真正豐盈的品質——真誠、善良、勇氣與擔當。這些品質或許微小如星火,但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溫暖彼此的心靈,化作照耀世間的永恒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