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賀胡偉勝同學將出征全國演講大賽
蒙世清(云南昭通)
?烏蒙雛鳳啟清聲,筆架云霞礪劍鳴。
萬卷已融滇海月,千鈞正舉翰林旌。
舌搖銅殿星河轉(zhuǎn),氣貫虹山斗柄橫。
莫謂偉勝初展翼,燕然石上早鐫名。
雛鳳清聲動九州——品讀蒙世清《七律·賀胡偉勝同學出征全國演講大賽》?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以詩言志"始終是文人最莊重的精神儀式。蒙世清先生這首賀詩,以烏蒙山的雄渾為底色,以翰林文脈為經(jīng)緯,為即將出征全國演講大賽的胡偉勝同學構(gòu)建了一個兼具地域特色與精神高度的藝術(shù)世界。全詩八句五十六字,卻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文化時空的三重升華。
一、地理意象的匠心經(jīng)營
首聯(lián)"烏蒙雛鳳啟清聲,筆架云霞礪劍鳴"以蒙太奇手法展開畫卷。"烏蒙"二字既是實指云貴高原的地理坐標(毛澤東"烏蒙磅礴走泥丸"),更暗含《尚書·禹貢》"蒙山導江"的文明源流意象。詩人將演講者比作"雛鳳",既呼應(yīng)李商隱"雛鳳清于老鳳聲"的典故而示期許,又以"筆架云霞"的奇特意象——昭通筆架山實景與文人揮毫的象征結(jié)合,形成"自然造化與人文淬煉"的雙重隱喻。
頷聯(lián)"萬卷已融滇海月,千鈞正舉翰林旌"完成空間拓展。"滇海月"化用孫髯翁大觀樓長聯(lián)"五百里滇池"的浩渺,喻指參賽者已吸納云南文脈精華;"翰林旌"則通過翰林院這一古代最高文化機構(gòu)的意象,將賽事提升到文明傳承的高度。地理空間的層層外擴(烏蒙山-滇池-京城翰林),恰似演講者從鄉(xiāng)土走向全國的征程。
二、演講藝術(shù)的史詩表達
頸聯(lián)"舌搖銅殿星河轉(zhuǎn),氣貫虹山斗柄橫"堪稱演講藝術(shù)的通感式書寫。"銅殿"暗指昆明金殿(中國最大銅鑄殿宇),"星河轉(zhuǎn)"既形容演講如銀河傾瀉的感染力,又暗合《莊子·天運》"天籟"之說;"虹山"在昭通方言中既指彩虹映照的山巒,又與"氣貫長虹"的成語形成互文。詩人以"斗柄橫"的天象作結(jié),取《鹖冠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之意,喻示演講者將引領(lǐng)時代風尚。
這種表達突破傳統(tǒng)賀詩套路,將演講升華為"天文與人文共振"的文化事件。正如《文心雕龍》所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詩人用銅殿的金屬質(zhì)感、星河的視覺流動、虹山的色彩變幻、斗柄的空間指向,構(gòu)建出多維度的藝術(shù)感知體系。
三、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尾聯(lián)"莫謂偉勝初展翼,燕然石上早鐫名"用典尤為精妙。"燕然石"典出東漢竇憲大破匈奴后刻石記功,班固《封燕然山銘》有"勒以崇山,永世憲"之句。詩人以此喻指:雖為初次參賽,但演講者的文化積淀已注定其不凡。這種歷史投射,與首聯(lián)"雛鳳"形成"幼鳳-豐羽-凌云"的成長閉環(huán)。
值得注意的是,全詩暗藏"文武之道"的辯證:筆架山(文)-礪劍鳴(武)、舌搖銅殿(文)-氣貫虹山(武)、翰林旌(文)-燕然石(武)。這種設(shè)計或許暗示:當代演講既需文人思辨,更需戰(zhàn)士般的表達魄力。蒙世清作為昭通學院教授,其詩作總能在地域文化中開掘出普世價值,此詩正是"烏蒙氣派"與"中國精神"的完美合璧。
結(jié)語?
在這首七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于一位演講者的期許,更是對文化傳承者的禮贊。當"滇海月"遇見"翰林旌",當"銅殿星河"碰撞"虹山斗柄",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當代青年的聲音中獲得了新生。正如詩中所預(yù)言:那些在烏蒙山麓磨礪出的清聲,終將在燕然石上刻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