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領航者第三十九期:
嘉賓:莫道明教授——廣州天人山水造園人、昊源集團董事長
(本文篇幅較長,根據嘉賓語音編輯文字,直接摘錄,完整分享,干貨滿滿,10000+字預計閱讀需要25分鐘,建議收藏閱讀,閱讀往期干貨,期待未來分享,精彩不容錯過,盡在文旅領航者!更多直播錄音,請關注本公眾號:文旅領航者,回復關鍵詞“天人山水”)

景區(qū)賦能的創(chuàng)新實踐
各位文旅行業(yè)的同仁晚上好,我在尋找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很榮幸地加入到領航者的行列,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因為從本質上說,我是一個實踐者和探索者,應該說是跟行人。我既是一個文旅新人,也是一個文旅老人,這是我第一次做景區(qū),天人山水景區(qū)也是年前才建設完成的,但在這條路上,我已經走了八年多了。今晚在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八年多以來的實踐、探索與思考,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所以今晚的主題詞是“創(chuàng)新實踐”。

打造成天人山水的過程是一個賦能的過程,也就是景區(qū)賦能的創(chuàng)新實踐。我會分成三個部分來跟大家分享,首先第一部分——文旅的新視角,這是我以文旅新人的角度來分享的。

文旅的新視角
我們每一個做文旅的人都知道要定位,景區(qū)怎么定位?我先談談我對定位的理解,文旅項目的主角是人,也就是景區(qū)的客人,所以對客群的研究,我是擺在首位的,也就是說你必須在做定位、做客群研究的時候,要把人研究透。那么我們就要來思考幾個問題,第一,你準備把景區(qū)做給誰來看、誰來分享、誰來體驗?第二,來體驗景區(qū)的人,他可以有什么收獲、他將獲得什么?第三,游客來了景區(qū)一次以后還會再來嗎?第四,他們來了以后,愿不愿意去分享給他們的朋友、或者帶其他朋友再來?在思考完這幾個問題之后,你還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因為做景區(qū)是個長久的事業(yè),那么未來潮流的變化會不會對你的景區(qū)產生動搖?而你的景區(qū)又是否有如此長久的壽命?這個你也必須去思考、去為自己解答。在做客群研究的時候,需要研究你的客群未來行為變化,會不會對你構成不斷要更新迭代景區(qū)的壓力,要從這些方面來考慮景區(qū)的定位。

我根據客群的體驗定位深一層分析,把景區(qū)分成四類,這個分類方法并不是按照旅游學的理論或者景區(qū)的理論來分類的。
第一類是視覺與味覺的沖擊與享受。我們知道,由于所有的景區(qū)都是因人而起,客人來到景區(qū),我們要滿足他六感的第一感,也就是視覺感受,如果一個景區(qū)對視覺沒有沖擊力,那就沒辦法把客人吸引過來,所以第一個關鍵就是視覺,我們要從現在和未來的角度來看待。大家知道,如今的現代社會年輕人,或者說全世界的社會消費行為變化是在當代發(fā)生的并可持續(xù)的,當代的特性就是理性和簡約。也就是說以一種藝術化的簡約來處理,身處的家具、服裝和消費場所。因此,景區(qū)的打造也一定要圍繞著現代人的簡約審美和當代藝術來展開。我們用大地藝術來作為景區(qū)打造的基本底色,所以一踏進天人山水的門,你就會發(fā)現我們連樹的選擇都是有藝術化的,整一條動線都是用藝術的表現形態(tài)來呈現的。

對于做大地藝術的景區(qū),我們一定要有另一個思維的角度,我們必須要明白造園與城市綠化的差別。如果把一個景區(qū)的園藝讓城市的設計師或者是樓盤的設計師來打造,會落入同質化的困境,跟別人沒有產生差異化。那么造園與城市綠化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呢?造園是要對自然跟山水精神、花草精神之間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使你造的景與自然融為一體,那才是大地藝術,造園在選樹、堆土、石頭的堆砌、造型和樹木在一年四季變化,當沒有了花期的時候,它仍然是一種值得你欣賞的植物,或者是一個藝術品,這才叫做造園。花期總是有限的,如果僅僅是一大堆花草的堆砌,當不是花期的時候,你的景區(qū)是怎樣的形態(tài)?是不是仍然是一種藝術品呢?所以,當你沒有產生對自然與山水精神、花草精神的深刻理解,它們就只是花草苗木的簡單堆砌,花期過去了,便失去了觀賞的意義。
而另一方面就是味覺,現在絕大多數景區(qū),都不是特別重視美食給人們帶來的感受,現代人出游的一大特點就是對吃比較重視,那么往往大多數景區(qū)都只是把吃作為景區(qū)的配套,沒有把對味覺的沖擊也納入景區(qū)的設計之中,沒有留下味蕾深刻感受的做法來打造園區(qū)美食,僅靠美食就能把我們跟普通鄉(xiāng)村游拉開距離。

因為我們有一個誤區(qū),就是鄉(xiāng)村跟城市是一種截然的不同的感受,想讓人覺得越土越好,這個想法已經過時了,城市人到鄉(xiāng)村之所以能停留下來,他不會減弱在城市相對精致的生活質量,把城市的精致生活帶進我們鄉(xiāng)村游里面,讓游客來到鄉(xiāng)村不僅僅能體驗到清新空氣、青山綠水,還能感受到他在城市的精致生活沒有絲毫減弱的,是一種疊加,而不是一種排斥或者矛盾的二元對立。當你到了鄉(xiāng)村以后,可以享受到農村地道的材料、農村的口味,但是它的呈現形式、烹飪方式還是城市比較好的廚師,根據環(huán)境、材料、人文生活調配出來的。
當然,它的配套也包括了住宿,不僅僅停留在一簡單的民宿,這樣你才能留住客人,把美食、住宿跟人家拉開距離,你就可以讓你的客群在視覺的沖擊下,在美中去享受一種精致的生活,結合了空氣、水和食品原料的感覺,這就是第一類。單一種類型的景區(qū)應該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把兩者用藝術化和味覺同時進行沖擊,所疊加的景區(qū)是少之又少。

第二類我把它定義為美與愛的心靈感動,這一部分主要是講我們在六感里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最重要的體現在服務中,這樣能夠永遠地在游客的腦海記憶里面,鞏固了對景區(qū)的粘合力和長期有回頭客的一種感受。我們?yōu)槭裁窗阉鼩w為美與愛的心靈感動呢?當一家子搞親子游,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明白它的重要性,如何讓一家三代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喜好,這個是一個難點,因為孩子喜歡玩的,通常父母都覺得很枯燥,而父母喜歡玩的孩子覺得無聊,而對于有一些行動的不便老年人來說也不能讓他們獲得很好的體驗。那么如何通過一些服務把一家人安排好,各自可以玩各自的,然后到吃飯的時候又可以匯聚在一起?在我們天人山水有研學班,可以把不同年齡段的人安排好,老師就可以帶著孩子去玩,婚姻家庭覺得已經成為愛情墳墓的時候,又讓他們對二人世界的愛情產生一種回望、守護,景區(qū)的服務就會給他們感覺到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而且我們還會配備專門陪老人去游覽公園的線路,給他們去做服務。即使是一家三代來游玩,仍然可以感受到很輕松,三代人都有各自的樂趣,都有各自的服務支持體系,所以我單獨把它分成一類。

在這一類的設計中,禪意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企業(yè)家、文人,來到這里都有直接的心靈感動,他愿意靜下來,愿意真正的去體驗你的一草一木,讓他獲得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關系。
有一次,有16位企業(yè)家到我們這里參加活動,組織一個座談會。那天晚上我親自帶著他們走在溪流邊,去觀賞沒有光污染的夜,去聽聽宇宙的聲音。當大家在靜默20分鐘之后睜開眼睛的時候,遠處傳來悠揚的音樂聲,是中國古樂的彈奏,我們問每一位同事,他們有什么感受,剛好有一位企業(yè)家說,假如月亮有玉兔跳下來,那會是什么樣的意境?此時有另外一位企業(yè)家就問,你是在想嫦娥吧?這個時候,遠處隱隱約約的燈光之中,走出來三個美女,一個拿著琵琶,一個拿著古箏,還有一個拿著長笛吹奏著過來,讓所有的人都覺得吃驚,所以到后來,這些人都會帶一大批人來,希望我們有類似的情景,但沒有一次會是重復的畫面。這是我舉的一個例子,就是說客人過來了以后,我們給客人對美的陶醉進行引導,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在精致的打造中,我們的一號谷的茶室可以入禪,這是非常好的場所,所以給大家這一類的心靈的觸動。就像我們很多人為什么喜歡去日本旅游,他們在造景的過程中,會把你引導到這樣一種情景中,可以是茶室、青苔,可以是流水,也可以是造景,當他跟溪流與景觀產生聯(lián)系的時候,自然會贊嘆它們在眼里是這么的美。
第三類就是文化與歷史。講到日本的旅游度假景色打造,我翻閱了從顧愷之的三幅代表作,一直到宋代的山水畫,我去尋找這種山水精神的文章及繪畫表達的時候,我發(fā)現我們現在的榻榻米,日本在用的它們的禪意,草席的地面,還有園林景觀全部在中國歷史的山水畫里面都有,這是中國的,不是日本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去翻閱中國歷史的審美的時候,是中國原來就有的這些景觀表達,因為去尋找這些景觀表達的時候,是在我們中國的山水畫卷里面的,文人早就把它畫下來了,只是我們現代的人沒有去追尋。那么我就是根據這樣一條線索去尋找的,稍后我還會講到為什么明清之后,中國沒有出現一個令人驚嘆的園林。

我翻看了從中國的“山海經”一直到我們現代,在各個階段里面他們的代表作品,因為東晉開始有了顧愷之的畫,有了陶淵明的田園生活的意境,而這些意境現在很多人都把它叫桃花源,有非常多的景色打造,我們的山水畫都已經有了很好的表達,所以我把這種文化中的所有元素再延伸到我對園區(qū)景觀的打造,在這個過程中,把整個人類簡史與中國山海經開始的整個意境都潛移默化地注入整個園區(qū),用現在的當代藝術來呈現它。
更多的我只是把這種文化與歷史作為補充和植入,而對于分類來說,這一類景區(qū)更趨向于我們的歷史古跡,作為文化與歷史的景區(qū),那么這種打造國內已經有很多了,按我在景區(qū)定位分類,更多的是把它作為風景名勝、歷史名勝的范疇。

第四類則是刺激與娛樂,更多的是指包括了迪斯尼、環(huán)球、長隆等景區(qū),他們更注重的是用主題景區(qū),這類的景區(qū)就不是我在打造里面的專長了,所以在這里我就不單獨展開來講,我想在座的人比我更加熟悉,我個人還研究得不夠透徹。
那么這四個分類從本質上來說跟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是割裂的,作為景區(qū)的打造,如果脫離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去尋找像莊子那樣避世的一種,應該不是我們作為打造景區(qū)的重點?;氐饺说纳罘绞嚼锩?,我把景區(qū)歸納為一個有美、有趣、有學習提高的收獲,最后就是做到它有價值,實際上就是它的主題,這是我對景區(qū)定位分類的一些想法。

實踐的戰(zhàn)與略
談完了景區(qū)的定位分類就要做戰(zhàn)略選擇了。什么叫戰(zhàn)略?戰(zhàn)是一種選擇,是取、是我要干什么,而略就是省略,也是放棄,所以是取什么放棄什么,當然“略”也是策略,是應戰(zhàn)的方法。那么做景區(qū),你就要選擇了,因為面臨的東西很多,我們怎么取怎么舍,我覺得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在做景區(qū)投資也好、建設也好,來分清我們定位的時候,如果什么都想要,可能真的會變成六神無主,一個在國際上能夠存活下來幾十年以上的景區(qū),我不是指天然的風景名勝,而是新建設的、有名的景區(qū),它一定是圍繞著自己的核心選項去打造的,而同時跨越的是非常困難的。

我分享一下,我在取和舍中,天人山水是怎么做的。我先來談一下我的初心,我們總說要不忘初心,實際上在開頭的時候,我就說是在追求一種生活方式的過程,也就是說我自己要待在那里過我的一生,或者過我的后半生的話,我想選擇一個什么樣的景區(qū),我是帶著這樣一種思考來做景區(qū)的,永遠把自己置于其中,我能不能獲得這樣一種感覺。
在我們中國,每一個帶有文藝情懷的,或者是有點文化情愫的人,他都有一個理想家園的追求,我想每個人都會有,因為從童話故事里面,從我們的學習經歷里面,我們都知道老子、陶淵明,從歷史的演變來說,老子最早提出了人類的理想生活,他自己在道德經第80章里面,講的就是小國寡民,這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再到大家聽得最多的自然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有孔子的天下大同,再后來到康有為,這些話題離我們都比較遠,但是中國文人確實有一個桃花源的這種理想家園的追求,從本質上來說,它要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被人際關系所糾纏,想逃避喧嘩與功利,想獲得自由,這是人性,要選擇一個地方,能夠滿足自己。

那么你建設的區(qū)域,或者對客流量的設計要把關系處理好,如果你建設景區(qū)能夠提升一點,既解決了人去逃避人與人的干擾,又能夠滿足一定的人際交流,你的構造就可以建設成為一個平臺,所以我們怎么樣去構造這樣一個真正像桃花源的景區(qū)。那么究竟桃花源是怎么樣的呢?除了陶淵明在文字上寫了桃花源記,實際上很多人用了這個名,卻不知道他的本質,不知道它的表達形式,我在翻閱中國歷史尤其是山水畫的歷史的時候,可以在宋代山水第一人李公麟的畫中,描繪了當時的整個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的歸隱圖,這里既有文化的沉淀,又有中國古代造園的表達,所以我們找到這個系統(tǒng),把它進行再造。
當然,講到桃花源的時候,我們一定忘不了一個人——蘇東坡。桃花源跟蘇東坡有什么關系呢?蘇東坡最崇拜的就是陶淵明,他非常敬重陶淵明,這兩個人一個代表宋代,一個代表東晉。他們在表達的時候,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是什么呢?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標桿,而蘇東坡是一個多才多藝曠達的文人代表,所以我們就在打造園區(qū)時讓他倆對望,以宋代的山水又打造了一個宋代的園林。

這樣就把一個初心作為理想家園,以田園生活、家園追求為景區(qū)初心,打造天人山水,所以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通過讓客群真正獲得對于田園生活,在貫穿歷史里面去感受,同時又用當代的手法,因為我們也回不到之前的時代里,那么就用這樣一個概念來打造貫穿,而且思路都沒有變。
第二點,我來講天人山水在實踐過程與戰(zhàn)略選擇的時候,要去對標的東西。因為我們在打造景區(qū)的時候,會尋找有哪些可以進行對標學習的景區(qū),然后分析對標園藝園林、對標景區(qū)的優(yōu)缺點,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典型的案例,來尋找里面成功與未來的方向。
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問題,為什么從清末到現在,我們沒有杰出的景區(qū)?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四大名園,最著名的就是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這兩個是清代皇帝的御花園,后面兩個是拙政園和留園,都是蘇州園林的代表作,最早也是明末的,到清朝中期以后就再也沒有了,我想跟大家互相思考一下,是為什么呢?之前是有戰(zhàn)爭等各方面的影響破壞了,但為什么到現在卻沒有了呢?

一個新的景區(qū)打造還是離不開客群,他的變遷、審美,或者說生活方式的雅俗歷史,也是我們中國景區(qū)變化的歷史,是中國人審美變遷的歷史。從政治上的層面來說,它也是一個國家的興衰史。我們要知道,在去年國家已經宣布了全面實現了小康以后,人們在追求生活質量、工作質量和生活方式上有本質性的轉變,而這種本質性的轉變就是人均的GDP到達12000美元以后發(fā)生的,這是世界發(fā)展的經驗告訴我們的。按照今年初步公布的GDP數字,我們人均GDP也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如何把歷史與我們的審美、與我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結合在一起,便是我思考“取和舍”的關鍵。
之所以沒有出現杰出的景區(qū),我把它歸為五個方面的可能原因,除了戰(zhàn)爭狀態(tài),現在這樣一種轉換,在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是很艱難的,所以沒法打造,因為要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也不談這段歷史,應該說從近期的歷史來說。
第一是我們的地方政府與地產商。地方政府在我們園區(qū)的建設、景區(qū)的建設上確實有極大的積極性和沖動,但是他們更愿意以大集團地產商的方式來去打造,甚至作為招商引資的幌子去做,而地產商也樂意投進懷抱,給他有借口勾地,所以不是為了造園林、造景區(qū),而是為了做房地產而做景區(qū),景區(qū)就變成了一個很容易被作為過渡、可有可無配套,或者是城市綠化、房地產樓盤綠化的遮羞布。而鄉(xiāng)村振興呢,不是普通的鄉(xiāng)村,因為古人的鄉(xiāng)村是要有文化才能做村長的,而現在不一樣。所以這種互動的結果,也就不可能造出特別創(chuàng)新的景區(qū),“鄉(xiāng)村振興”都大同小異,所建出來的景區(qū)也是大同小異。

第二是理想與資本的矛盾。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大多數文旅同仁們,應該都是有理想的。對于理想,我個人是這么理解的:它是一種自覺的、在你血液里面流動的,是你日思夜想去追求的東西才能稱之為理想。而這種理想往往我們很多人是會被現實所束縛的,而且受到資本的約束,比如說我有理想,我可能沒有錢,當然現在社會我們看到馬云、任正非等當年就是一種理想,也可以找到資本,它的開放創(chuàng)新,我想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有這樣的機會,因為資本市場已經發(fā)達了。應該說更多的人是缺少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只有對理想的執(zhí)著,才能做出真正的景區(qū)。大家可以看看出名的景區(qū),去挖掘一下它的創(chuàng)始人,除了皇家園林之外,因為皇家園林是權力和資本的結合品,它可以找到各方面很精尖的人才,這是在我們的事業(yè)之外的,我們不可能重復。我們來看歷史上四大名園,除了兩家皇家園林外,另兩家的拙政園和留園都是由當時非常有才有錢的文人官僚、才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國外,比如英國的切爾西花展、加拿大的布查德花園,都是創(chuàng)始人用自己真正的理想和熱愛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成為了傳世經典。我們也看到日本的很多經典,比如京都的虹夕諾雅。日本的很多景觀都是用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如果沒有用這樣的精神很難去打造一個成功景區(qū),起碼我沒有看到過,能夠獲得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景區(qū)目前還沒有出現,在世界上也是如此。

對文旅被利用的后遺癥,我想大家在座的,包括一些老板、投資人或者是我們的職業(yè)經理人,都應該有所警醒,因為我們被利用。大規(guī)模的開展鄉(xiāng)村振興的事業(yè)是偉大的事業(yè),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面上的高大尚,都用職業(yè)的城市景觀設計師,結果都大同小異,就是引入了一批投資,除了政府補貼,政府自己投資的之外,就是地產商大量的造景,后遺癥就出現了。景區(qū)之間互相降價,低價競爭,互相踩踏,然后職場大甩賣,讓我們的很多高級管理人員、職業(yè)經理人被耽誤。大家都帶著一股熱情,但是由于這樣的后遺癥,使到現在的金融界一聽到文旅項目個個都避之不及,整個社會對文旅項目好像都很看淡,這就是對景區(qū)后遺癥、對文旅項目被利用造成的,因為都用惡性的低價競爭,沒辦法提升客流,甚至用免費景區(qū)來導流,大家就都疲于應付,實際上對這個行業(yè)來說是個傷害。
第四個原因跟我們審美其實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高級景區(qū)或者打造的很漂亮的景區(qū),它要面對的是顧客對你的欣賞,這跟審美有關,我們一定要相信美的東西始終都在,它要有視覺的沖擊,需要一個教育、互動的過程,所以這個歷程會比較艱難。人們愿意去吃一頓飯,愿意去喝一瓶茅臺,而不愿意看一種創(chuàng)新的藝術,這也是我們當今一個比較畸形的消費類別,尤其是我們的男同胞們,我們的很多女士已經有這個要求了,所以我們男士也要迎頭趕上,需要再對審美做一些提升,包括生活方式,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所以,對于我們游客的教育,我們與游客的互動,我們愿意在這里面去做一些嘗試,給他們做一些感動。

接下來我談一下,疫情下的裸奔。
我個人認為,疫情只是導火索,不是我們景區(qū)衰落的本質性原因。前面講到,為什么沒有出現讓人流連忘返,或者讓人記憶深刻、驚艷的景區(qū),這本身就是一個本質性原因。疫情只是把這一條遮羞布給撕開了,撕開了以后我們就要反思并急起直追,疫情后或者后疫情時期會是怎樣的一個機會呢?這個市場已經覺醒了,因為追求生活方式的機會已經來了,要對自己好一點,生命無常。我想很多中產以上的人應該都有這種覺悟了,起碼疫情把大家都打醒了,醒了就是個機會,所以我們如何滿足這樣追求一些高品質的人的需求呢?我們作為文旅人,有一批人來創(chuàng)造出一些作品,對整個社會審美教育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有著極大的意義的。我覺得確實是一個大機會,是一個風口,這個風口可能就在明年、后年。要有思想準備的是,旅游消費水平一定不可能很快回到2019年,因為人的生活方式經歷了半年以后馬上又恢復是不可能的,而且疫情已經兩年多了,大家宅慣了,旅游的消費指數一定是難以恢復到2019年的,從出國游跟國內游的總量統(tǒng)計數來看,只是國內游的人數下降,大比例出國游的人數是沒包含在內的,把這兩個數加起來,實際上它是消失的。所以疫情后即是個機會,但不能沖動,因為它是逐步恢復的過程,不會突然暴發(fā),疫情沒有了就突然暴發(fā),這種可能性還是比較弱的,但會有快速的增長,我們也要有一種預期,如何抓住這樣的機會,對于景區(qū)的改造提升,我覺得是應該是值得我們去做深度思考的。

對于天人山水實踐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還是團隊的建設問題,也就是創(chuàng)始人跟團隊共同的行動力與執(zhí)行力的選擇。
在各行各業(yè)都同樣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談到企業(yè)文化,我相信這個概念大家都聽慣了也都聽膩了,我用一句數學表達方式來形容什么是企業(yè)文化,主要是核心團隊共性的交集,就是大家的性格能夠重疊在一起的那一部分,就叫做企業(yè)文化,匯聚的最大共同點,就是為了景區(qū)建設的共同點越多,這個團隊就越有戰(zhàn)斗力。如果游離了,那就必須離職,就已經不在這個銀河里面了,如果融進去了,這樣團隊的戰(zhàn)斗力才會不斷上升。

而貫徹企業(yè)文化,就要看團隊對工作的熱情與投入的程度,要尋找一群在打造景區(qū),從底層客群、定位、戰(zhàn)略再到執(zhí)行團隊,是最不容易的。我的景區(qū)設計全部是全球的設計機構,他們義務來幫我做了大量的工作,給我們提了很多國際上的建議,有六個隊伍來幫我做草案規(guī)劃,大家會想請了六個是不是很貴,但是除了他們的差旅費和食宿是我出的以外,沒有付過一分錢設計費給他們,就是一個理想感動了他們,他們來幫我做的。做完了以后,我自己的設計團隊第一批設計師是山水畫家,而不是景觀設計師,也不是建筑設計師。全部是由山水畫家一邊寫生、一邊設計出來的,把建筑跟山水之間的關系,把山水精神找出來,所以我的景區(qū)里沒有兩棟建筑是重復的,而且它們跟山體的構成的比例關系是構圖來進行構造的,這樣的團隊選擇從切入點來打造的山水文化景區(qū),包括施工團隊的打造,我用了大概有12個施工隊伍,一邊施工的時候,一邊淘汰,一邊選擇,我的主要造園工人平均年齡62歲,全是老工匠,他們以此為樂,景區(qū)的擺石、堆砌,都是這些老工人,以工作為樂來打造的。也不是12個隊都能做得到,只有兩個隊可以真正做得到,后期還有部分施工隊沒有達到理想的精華,還得去修整與篩選。由于這種追求,可以讓一些國家級的園林大師參與進來,他們是很愿意,也很自覺進行的。

好的景區(qū)是由這三個體系共同努力的結果:投資甲方、設計師、施工隊。因為每塊石頭不可能按照設計師做得一模一樣,所以不是所有的都能夠完全按圖紙施工的,就算是標準化的東西,每棵樹都有它的特性,每塊石頭都有它的特性,這個工匠需要對甲方和設計師的意圖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這是一個全面打造的團隊。而運營管理的團隊,則是另外一種挑戰(zhàn),整個運營管理主要在服務的意識。我們國內的很多人是把工作當成一個謀生的手段而已,享受工作過程的員工很少。我們知道香港的人工很貴,日本的人工很貴,你會看到他們下班的時候有一個現象:如果主管或者上司沒有走,下面的員工都不敢走。而國內的人到了下班時間巴不得早一點走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走的時候也沒有問一下上司可不可以走。
真正的熱愛是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用工作去感染你的所有游客。我作為老板,在整個園區(qū)施工的三年期間,我每個禮拜都要待三到五天在工地第一線,而且就住在那里,跟員工們打在一起,所以大家才會有這種精神去打造園區(qū)。服務體系也要有這種精神,這在團隊建設里是非常困難的。是對我們新進入行業(yè)的難點,也是籌建期最難、在團隊建設中非常難的過程。

IP的打造是景區(qū)的核心,我剛才在談定位的時候說到一定要研究客群的未來變化會是怎么樣的,那么如何保持景區(qū)不是曇花一現,熱鬧一陣過兩年就完了,沒有人去了呢?這個就要靠建立長期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你在打造景區(qū)的基礎上,一定要考慮你的IP是怎么樣建設的,這個必須在定位時以及往后都要思考清楚。不是說做做文創(chuàng)產品就叫打造IP了,這是兩個概念,因為文創(chuàng)產品其實只有一丁點表現力而已,對IP的打造是跟隨著整個景區(qū)打造的全過程的。IP的打造是景區(qū)打造的核心,除了迪士尼、環(huán)球影城,我們可以看一下切爾西的發(fā)展就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插花藝術,它的會員體系,基本上包含了歐洲的絕大多數貴族,它的發(fā)展已經有好幾百年了,更換了多少代,但是它都永盛,它的標志就是插花,所有花藝都是要從那里出來的。我們可以去剖析一下布查德花園,一年四季小小一個花園,它一年的游客達500多萬人,加拿大下雪有雪景,堆土束花,當花凋謝了,它的樹仍然是藝術品。你去歐洲,它的街邊的路就是藝術品,你看起來很自然,但它是個藝術品,它有修剪,修剪藝術可是一門大藝術??梢赃@么說,他們都是有IP的,這種IP就是它長期的核心競爭力,有了這些IP,常年經營的核心精神不需要去做太多徹底的變革,當然它會隨著潮流時代的變化與審美的不同,作適度的修整,并且保持修整,因為樹木花草的一年四季呈現了不一樣的風貌,都值得游客去看,每個人來四遍,那都不得了了,四個季度這景區(qū)的呈現就變四次。

所以,我還是建議做任何一個景區(qū),一開始就要有這個思考。

困惑期待與堅守
最后我來談談我的困惑、期待與堅守。我的困惑是什么?做一個景區(qū)不可能是一場造富運動,但很遺憾的是,前些年景區(qū)被當成造富運動的一個介質,結果是怎樣,大家現在看得一清二楚,這也是疫情下裸奔的結果?,F在大家好像都說文旅成了一個坑,究竟是地產商害了文旅,還是文旅害了地產商,我想是母雞與雞蛋的關系吧。
第二個困惑是景區(qū)很多,人才也很多,但是具有邏輯底層思維的將才很缺,如果是有底層邏輯思維的人才,有產品思維的人才,我們是非常歡迎的,我們求賢若渴。
第三個困惑是文旅企業(yè)在疫情下很困難,但是我們國家目前卻沒有對文旅企業(yè)的救助機制,希望景區(qū)協(xié)會可以向政府呼吁,作為一個從業(yè)人數龐大,而且對中國生活質量提高、改進這么關鍵的行業(yè),而國家在疫情下,沒有什么特別的救助機制,使得它是十大最悲慘的行業(yè)之首位,這也是我的一個困惑。

那么期待是什么呢?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如果按照國家給出的數據,我們的中產階級大概有三到四億,中產階級那么龐大,相當于美國、日本和歐洲中產階級的總和,當他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轉向于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的轉型過程中,這個機會應該是得到提升的,如果哪個景區(qū)能夠沖出來,不一定是新建景區(qū),可能是我們傳統(tǒng)景區(qū)的改造提升,那么朝什么方向走,我想這個機會大家是不會錯過的。從到此一游到沉浸式的轉換需要什么?我想這對我們這個行業(yè)既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個風口和機會。
第二個期待就是景區(qū)一定是長期資產,而且做好了也是一個常年有收入的資產。預期回報一定是周期比較長的,誰也不要想景區(qū)上有短期的暴富。作為景區(qū)來說,形成IP便是你長期競爭力的優(yōu)勢,不容易被取代,大家對做高科技的也不用太羨慕,因為他們的生存周期更短,容易被覆蓋。他們是一個摩爾定律,幾個月一代,所以他們也疲于奔命,相比我們文旅人還是更疲憊的,我們的幸福感要比他們高,因為起碼我們生活在景區(qū)里面,工作在景區(qū)里面,這也是一種堅守,就是我們已經做好了這種準備,跟同行們一起守望春天,守望一個更好的未來,謝謝你們的傾聽,謝謝大家!
原創(chuàng):莫道明
特別感謝天人山水團隊:林子建、邵平、區(qū)華品
主編:鄭榮翔
副主編:鄧金平
本期主持人:鄧金平、孫嘉薇
編輯:胡宇杰(培訓講師有意可關注公眾號掃描二維碼聯(lián)系)
圖片來源:天人山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如侵刪。
轉自:文旅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