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此刻正濃,沿著西關老巷的青石板走著的風,也在吹拂著點點微光,永慶坊的牌匾——“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閃爍著厚重的光澤。
這是廣州市荔灣區(qū)僑聯(lián)主席卜智群心頭的一塊里程碑。申報材料里的字句,曾在她案頭的燈光下被反復推敲,如同匠人打磨一塊璞玉。當一批又一批僑胞踏進這鐫刻著百年僑痕的街巷,點頭贊許時,她仿佛看見無形的絲線,正將散落五洲的游子之心,重新召喚回到這嶺南絲綢之路的水岸深處。
這方“國字號”牌匾的光暈似一封泛黃的家書,鐫刻著百年僑痕的密碼,亦藏著卜智群20余年跋涉的初心。她以心為橋,將散落五洲的僑胞鄉(xiāng)愁,織成一張歸途的網。她的目光投向更深處:如何讓這橋梁不僅承載文化鄉(xiāng)愁,更成為紓解僑胞憂難的暖心路?
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亞愛國華僑家庭,血脈中流淌著家族“根扎華夏”的愛國基因。祖輩們雖遠渡重洋,卻始終堅守、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和愛國愛鄉(xiāng)優(yōu)良傳統(tǒng),其父母受亞非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回家建設新中國”的激情感召,毅然決然自費離開萬隆回到祖國學習、參與建設。
在家族愛國華僑文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她傳承并發(fā)揚了歸僑僑眷愛國愛鄉(xiāng)的優(yōu)良品德和赤子之心,培養(yǎng)和塑造了善良正直、公道正派、敢作敢當、團結友愛的本性,更將這份赤心化作服務僑界的薪火。
多年來,她始終把歸僑僑眷的呼聲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維護僑益作為工作的第一職責。從老歸僑的退休待遇、僑屋拆遷和繼承、房屋維修,到新僑的回國定居、子女入學、創(chuàng)業(yè)服務,以及為素不相識的老華僑尋找失散親友等,她都事無巨細,以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為僑多辦實事、多辦好事,以超常細致的為“僑”之心踐行著當初許下的諾言:做好海內外僑胞的“勤務三員”(服務員、聯(lián)絡員、宣傳員),用熱心、細心,詮釋何為歸僑僑眷的“貼心人”。
祖輩片帆渡重洋,吾化春泥耕僑鄉(xiāng)。
赤心熔鑄華夏魂,家國同輝日月長。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對僑胞深沉的愛,成了卜智群奮斗不懈的動力。
卜智群深知,牌匾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序章。僑胞的鄉(xiāng)愁,需以文化為載體,更需以溫度焐熱。2021年夏,特殊風云如黑云壓城,僑企日日健負責人林建文的電話帶著顫音刺破寂靜:“四萬孩子的午餐要斷了!”配餐車困在封控區(qū),像被截斷的血脈。卜智群抓起電話,化身溝通的“活樞紐”,聲音在深夜的聽筒間穿梭:“孩子們等不起!”卜智群徹夜撥打電話,聲音在指揮部、街道辦、社區(qū)網格間織就一張責任之網。當配餐車終于駛出封控線,她仿佛聽見校園里此起彼伏的飯盒開啟聲——那是四萬雙小手捧起希望的脆響,也是責任落地的聲音,亦是制度與人情交融的暖意,在寒夜中焐熱了僑胞的心。
她心中的“僑胞之家”,從不僅是一方牌匾或一室之地。它延伸至僑眷何姨那棟舊樓前經年的電梯困局。那是另一場持久戰(zhàn)。鄰里誤解如深壑,報警聲撕裂了和睦。卜智群帶著法律文書與調解員,在法理與情理的鋼絲上尋找平衡點。她將相似案例裝訂成冊,溫言如春風:“法律也支持您的正當關切?!睔v時一年,當電梯門緩緩開啟,何姨眼角的淚光與溫哥華兒子越洋電話里“僑聯(lián)待我們如家人,暖透了游子的心”的致謝,讓僑胞之家有了切實的溫度。這溫度,是制度與人情交融的暖意,是游子心中永不熄滅的燈火。
2022年4月的一個傍晚,鍋鏟聲中斷于一陣急促鈴聲。英國留學生小顏在深圳北站的哭腔,像一根線牽動卜智群的心:“卜主席,我何時能回家?”他跨過遠洋歸國,卻在“最后一公里”擱淺。原來,英國留學生小顏于4月1日入境上海,并在4月15日解除隔離,當天搭乘動車由上海虹橋站抵達深圳北站。原計劃經深圳北站轉乘高鐵至廣州南站,因防疫臨時管控,不允許上海回來的旅客站內轉乘。
卜智群一句“別怕,孩子,我們接你回家”,是承諾,更是鞭策?!凹比罕娝薄钡氖姑c擔當,架起部門、街道間的“彩虹橋”。深夜,“叮咚”一聲短信亮起:“車已赴深?!碑斝☆伣K于踏上歸穗專車,并發(fā)愿“我也想當志愿者”時,卜智群才想起自己那桌涼透的晚飯。她吃著冷飯,心卻被那句“必是儒士”的回響暖得發(fā)燙——服務的火種,已在年輕一代心中悄然傳遞。
這些星火,被她精心聚攏,點亮更廣闊的圖景。在永慶坊的涉僑調解室,卜智群為“法院+司法+僑聯(lián)”的新模式注入生機。她熟諳僑情鄉(xiāng)音,以最熨帖的方式化解紛爭。小房子里藏著大調解的能量,引來中國僑聯(lián)、中國法學會的駐足稱許。她更把基層的聲音鍛造成建言獻策的“金石子”——道路標識不清、養(yǎng)老難題、安寧療護、非遺文化出海、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活化提升……一份份提案帶著僑界的溫度躍上政協(xié)案頭。提案紙上密密匝匝的字跡,是僑胞之家從暖心服務邁向社會治理的堅實足跡,亦是卜智群“以小見大”的擔當——她以個體為錨,撬動社會治理的杠桿,讓僑胞的歸途成為城市文明的注腳。
招商茶敘的氤氳熱氣中,卜智群為僑商展開荔灣發(fā)展的藍圖。她牽線搭橋,將“三大平臺”的機遇化作僑企落戶的沃土。3年19家僑企扎根荔灣的數字背后,是她無數場“僑聚荔灣共贏未來”懇談的汗水。她奔赴港澳,在慶典的燈火與懇談的誠摯中,將荔灣的“朋友圈”織得更為緊密。新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服務站、中醫(yī)特色僑胞之家、錦綸會館非遺交流基地僑胞之家……一個個特色僑“家”的建立,讓“黨建+僑建”的品牌,在服務陣地里扎根、生葉、成蔭。
夜色中的西關漸漸安寧,卜智群辦公室的燈常亮至深夜。案頭攤開著需要研讀的條例文件,旁邊或許放著一杯溫了又涼的茶。桌上,“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中國僑聯(lián)“僑聯(lián)工作20年榮譽證書”煥發(fā)光彩。墻上,“2023—2024年度全國僑聯(lián)系統(tǒng)基層組織典型選樹單位”的牌匾默然生輝。所有宏大的敘事,終將沉淀于微小而具體的牽掛里——是四萬學童飯盒開啟的輕響,是白發(fā)僑眷登上電梯時舒展的眉頭,是異國游子歸家無門時那句“別怕”。
磚石難鑄歸途的錨鏈,人心才是永不銹蝕的纜索。二十載霜雪,卜智群奔走在為僑服務的路上。熔成游子心安的城郭——漂泊者從此有了抵達的轍,靈魂泊入故鄉(xiāng)港灣,化作永恒的星河。她以服務為火,用青春和熱情點燃荔灣與僑胞的盟約,從鄉(xiāng)愁到民生,從個體到城闕,一炬星火燎原成共生的長歌,讓歸途鋪展為歲月的詩冊、無悔的人生。
社址∣廣州市天河區(qū)體育東路140—1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