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清
每當我唱起《鼓浪嶼》這首歌時,心中便會蕩漾著一種莫名的激動……遐想著有一天能零距離地感受歌中所唱的大海、日光巖……去年十月陽光暖暖的一天,我終于成行。
到廈門的第一站是南普陀寺。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剎,位于五老峰下,是聞名全國的以奉祀觀音為主的寺院,因其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寺之南故而得名。主要是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大悲殿組成。建筑雄偉壯觀,頗具“佛法無邊”的威嚴。前來買香祈福、虔誠作輯的游客絡繹不絕,香火很是旺盛。穿越在右拐左轉(zhuǎn)的臺階間,我突然看到:有位老者竟在佛堂的幾角處,一一跪拜,雖說我聽不清她在念叨什么,但其虔誠而又肅穆的神情,讓我深感她心中寄托的那份沉重……但愿祈福后的她,一切都能獲得巨大的釋解,且倍增其面對現(xiàn)實中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堂舍門楣的匾額上書寫著的大大的“無我”二字,令人聯(lián)想起佛教中講到的“四大皆空”……暗自思忖:現(xiàn)實中的“我無”易,但要達到“無我”的境界則是甚難……寺內(nèi)“素齋館”的素菜烹調(diào)考究,頗負盛名。據(jù)說,詩人郭沫若曾在這里吃過素誕,并將其中的一盆當歸面筋美名曰“半月沉江”……
離開普陀寺,步行約十分鐘,慕名已久的廈門大學到了。信步走進去,漫步在一條兩邊是齊整蔥綠的椰子樹的幽靜小路上,那無時不在的人文氣息,令人感覺像是步入了一座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博物館;而那有著濃厚閩南建筑的高二十一層的“頌恩樓”及白樓紅瓦的圖書館,又令人仿如徜徉在建筑的藝術(shù)殿堂……“頌恩樓”是由泰國校友傾資二千萬人民幣建造,為頌揚母校的栽培之恩故取此名。“頌恩樓”前的石碑上刻有廈大的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睆B大中心是芙蓉湖,那里芳草鋪地、綠樹婆娑、湖面如鏡,波光粼粼,湖里還有一只美麗的黑天鵝舞動著翅膀在戲水……啊,太美了!我不禁拿出相機“咔嚓”一聲,瞬即將這美景攝下……凝視著簇擁在鮮花叢中的陳嘉庚像,我不由頓生敬意:是這位著名的愛國華僑創(chuàng)辦了廈大,易中天、陳景潤、林語堂及魯迅等諸多名人都出自這里……從白城校門出來,走過那設計奇特的淡藍色天橋,沙灘就在腳下,大海觸手可及。我和同游者忍不住地急忙脫下鞋子,挽起褲腳,踏著浪花而去……嘩——嘩,海浪有節(jié)奏地一次又一次輕輕地親吻而來,那順著雙腳蔓延到全身的愜意,令我又情不自禁地向大海更深闊的懷抱中奔去……忽然,一個大浪掀卷而來,氣勢勇猛無比,驚起沙灘一片尖叫聲……一任海風吹拂、海浪打濕自己的長發(fā)及衣褲……但蕩漾開來的依然是開心而醉人的歡笑……想起在廈大,連其水庫的綽號都叫“情人谷”及“談情說愛在廈大”的傳世名言,自己不由感慨萬分:若是時光可倒流,我一定要考取這無愧于“花園學府”及“南方之強”譽稱的廈門大學,并在這里來一場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戀愛……
地處廈門島西南部的胡里山海岸的胡里山炮臺,獨具魅力。炮臺始建于1894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結(jié)構(gòu)呈半地堡、半城垣式,地勢險要,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chǎn)物。炮臺擁有當今世界最大和最小的兩門古炮。我們乘車到那里,只見著名的克虜伯大炮 ,雄踞高出,威嚴地正對著金門島。導游說,此炮花了白銀五萬兩、是購自德國兵工廠1893年生產(chǎn)的全鋼炮,炮身長13.13米,重50噸,炮口內(nèi)徑280毫米,射程16000米,可360度旋轉(zhuǎn),威力無比。1937年,此炮曾以每分鐘兩炮的巨大威力,創(chuàng)下了將一艘日本軍艦擊沉、日軍死傷21人的輝煌戰(zhàn)績……這門被稱為炮王的克虜伯大炮,是世界上現(xiàn)有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為《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那最小的古炮,是由葡萄牙人十三世紀制作,長11厘米,重0.22公斤,口徑0.8厘米。兩門古炮實為一絕。耳聞炮臺里歷時20分鐘左右的“紅夷大炮清兵操演”節(jié)目中那“隆隆”的真炮聲,令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清代時期廈門港炮臺的軍事盛況,不僅心頭一陣激昂涌出……當我順著炮臺外墻的巡邏道上走一圈,踏著將帥士兵的足跡,想象著當年駐守海軍保家衛(wèi)國、浴血奮戰(zhàn)的氣魄,再看看炮臺那滄桑的面孔,心里又不由藏著一絲的凝重……炮臺前沿建有“望歸臺”、“盼歸臺”,游客可通過望遠鏡瞭望金門所管轄的大擔島、二擔島……
我們還隨觀光游船繞行了金門島。當我們越過海面的那道漂浮的警戒線時,咫尺之間看到島上的哨兵,頓時,那一衣帶水的手足情和一脈相承的熱血奔涌于心頭:也許世間有著太多的東西可以割舍,但惟有這同祖同宗的千絲萬縷的血脈卻是永遠也割舍不了……突然,腦海中呈現(xiàn)出一幅面畫:島上的士兵走出那森嚴的哨卡,雀躍著奔下山崖,那曾遙相揮動的雙手,緊緊相握……但愿不久的將來,這畫面不再是幻境……在前方有一個很大的招牌,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再看看廈門這邊,同樣也有一個很大的招牌,但寫的是“一國兩制統(tǒng)一中國”。不同的八個大字,讓人感到那曾經(jīng)遠去的硝煙和現(xiàn)在依然持續(xù)的對峙——也不失為一道寓有政治意義的風景……
晚上,我們結(jié)伴到中山路虎城美食街品小吃。從有關(guān)廈門游攻略書上我已知,廈門的小吃大約200多種,沒有一個廈門人不吃小吃。最著名最普遍的小吃是燒肉粽、面線糊等,工序非??季?。比如正宗的燒肉粽,一是肉要“五花”、二是糯米洗凈浸水8小時等。七十年代,一首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燒肉粽》,讓鄧麗君的名字唱響了海峽兩岸,也讓“燒肉粽”更加聞名遐邇,品嘗“燒肉粽”,更讓“燒肉粽”意味深遠:由“閩南過臺灣”的移民帶去的風味小吃,又以閩南話歌曲的形式反哺——這是任何力量都抹不去的文化血親啊……美食街的小吃琳瑯滿目:酷似盔甲斗士的蝦姑婆、30元一只的大紅膏蟹、紅黃閃亮且油而不膩的燒肉粽等,我都一一品嘗,那般溫潤、又那般的鮮美——這些已成為廈門飲食符號的名小吃,可真是一場美美的味覺享受!
旅程的最后一站是鼓浪嶼。我們乘車去的輪渡碼頭,幾分鐘后下輪渡,沿著石條砌成的臺階,蜿蜒而上,我踏上了鼓浪嶼。當我乘坐的輪渡還在鷺江上航行時,看著那被茫茫大海圍擁著的鼓浪嶼,心便開始悸動,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鼓浪嶼之波》這首歌: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當鼓浪嶼像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畫躍然于眼前時,我激動不已:啊,我今天終于能觸摸感受鼓浪嶼了……
“鼓浪嶼在宋時原名為‘圓沙洲’、‘圓洲仔’,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沖擊時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取名為‘鼓浪嶼’。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聽著身邊導游那富有磁性聲音的講述,我心潮澎湃地登上海拔92.7米高的日光巖,在那里淋沐天風,傾聽海濤,憑欄遠眺,廈門城市的美麗輪廓盡收眼底……在這里方知,歌中所唱的日光巖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也為鼓浪嶼的最高峰。日光巖又稱為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當年名族英雄鄭成功水師的“龍頭山寨”及水師操練臺遺址仍依稀可見……站在日光巖的山門處,可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那山崖峭壁上紅色的三大崖刻:“天風海濤”、“鼓浪洞天”及“鷺江第一”,極其形象地概括了日光巖那海浪拍天、水天一色的無限風光……
從日光巖下來,繞過一個海濱浴場,前行不遠,穿出小巷,便是著名的菽莊花園。此園建于1931年,原為臺灣富商林爾嘉的私人花園,1951年園主親人將此園獻給國家。全園極具閩南園林的韻采,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部分,巧為布局,各造五景,景色迷人。在那高高的山坡上,有幾棟洋房,那就是國內(nèi)僅有、國際一流的鼓浪嶼著名的——鋼琴博物館。這里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及來自一百年前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腳踏的古鋼琴等 ,這些鋼琴是由一位生長在廈門、現(xiàn)居澳大利亞華僑胡友義先生所收藏。其實,當我看到那酷似“張開的三角鋼琴”的碼頭、島上那背著吉他邊彈邊唱的路邊歌手及耳聞到那不時傳來的悠揚鋼琴聲、小提琴聲時,我就早已嗅到了島上那濃濃的音樂氣息,且被一種沉沉的琴聲墨香浸滿全身……再看看這些珍貴精美的鋼琴,我毫不懷疑,這個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2萬多的小島,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之首;也絕對相信,中國第一位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著名鋼琴演奏家段承宗等蜚聲中外樂壇的音樂大師都出自這音樂的搖籃;更加堅信:鼓浪嶼被2002年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命名為“音樂之島”……
沿著一條開滿鮮花、溢滿芳香的小路,我來到了白衣天使的符號——林巧稚像前,這位共和國第一位南丁、格勒獲獎者、且來自這里的中國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醫(yī)學奠基者,終身未娶,但從她手中接生下來的膚色各異的嬰孩卻多達五萬人……鄧穎超同志在這里種植了兩棵南洋杉,象征著林巧稚秀逸高潔的品格。像前那巍然聳立的高大的檳榔樹像是在默默守候、更像是肅然敬禮……
沿環(huán)島路一直往前,一路感受著海濱城市迷人的風情:碧波大海、輪渡點點、海風輕揚、海濱浴場游人嬉水……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美譽的鼓浪嶼別墅區(qū)。建筑風格有中式、西式的,但更多的是中西合璧:古希臘的外形、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式的浮雕、精美的門樓勾欄等,美侖美奐,令人陶醉。導游說,一些大宅深院、別墅樓閣是當年愛國華僑留下的。我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它們:那高高的圍墻,給人一種庭院深深的感覺;那雕刻精致的雙龍尾檐等,任憑我的思緒想象著過去這些老屋女主人的珠光寶氣及深鎖的墨香,感到那些靜靜的老屋似乎在默默地哭訴著一個又一個愛國華僑曾經(jīng)的慌亂和不安,能帶走的席卷而去,能留下的除了思念、迷茫還有這守口如瓶的老宅……當我沿途看到英國、日本的領事館遺址及堅固的圓形碉堡時,心里頓感沉重,歷史的畫卷隨即在腦海中翻卷開來:鴉片戰(zhàn)爭后,英、美、法、日等13個西方列強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等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辦洋行及醫(yī)院等,把鼓浪嶼變成了“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在此興建別墅……抗戰(zhàn)勝利后,鼓浪嶼才結(jié)束了100多年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世事如風,人去樓空,歷史傷疤留下的印痕,即使再多的風雨也無法洗刷……
那位于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巖上,迎風凜然聳立著名族英雄鄭成功的巨石花崗巖雕像。雕像于1985年8月27日鄭成功誕辰361周年落成:高15.7米,寬9.2米,重1400多噸,是中國歷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鄭成功身披盔甲,手按寶劍,雄視波瀾壯闊的大海,令一切來犯者望而生畏……鄰近的皓月園中的大型群像浮雕,再現(xiàn)了當年鄭成功揮師東渡、驅(qū)荷復臺的歷史場面……我想:那熙熙攘攘到此瞻仰英雄雕像的游客,一定也如我——在紀念鄭成功的同時,更加渴盼兩岸同胞早日團聚,祖國完全統(tǒng)一早日實現(xiàn)……
鼓浪嶼沒有機動車輛、沒有喧鬧、沒有嘈雜,有的是檳榔、棕櫚、古榕、木瓜等樹的滿目蔥蘢;有的是太陽、雞蛋、木棉等花的爭相斗妍、異彩紛呈;有的是岡巒起伏、小巷靜幽、琴聲悠揚、移步便是景的“海上花園”無處不在的風采和浪漫……啊,曾歷經(jīng)了炮火紛飛,也曾承接了民族的傷痛的鼓浪嶼,卻以超人的剛毅,演繹了無數(shù)的豪華與傳奇,明潔嫵媚而又婀娜可人地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廈門島外碧波萬頃的海面上,令人陶醉和神往……
在這里聽本地人講閩南故事,才覺得一直以來自己對福建這座充滿南國風光的美麗城市了解甚少……幾天的旅游及導游深層次地講述,再加之對有關(guān)廈門游攻略知識的瀏覽,我對廈門這座美麗的城市有了更深的解讀:遠古時,因為是白鷺棲息地,廈門島又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因島上產(chǎn)稻“一莖數(shù)穗”,又名“嘉禾嶼”;1394年,明政府為抵御倭寇的侵擾,在廈門島上修筑了一個堡壘似的小城,取名為“廈門”,此名稱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xiàn);六、七百年前當?shù)厝朔Q她為“下門”(閩南方言),在人們的心目中,廈門是登臨大陸的門戶;鄭成功收復臺灣,在此操練水師,把廈門選為屯兵習武的基地;鴉片戰(zhàn)爭后的“五口通商”,把廈門辟為商埠之一;臺灣軍事對峙,把廈門變成了戰(zhàn)爭前線的“英雄城市”;中國的改革開放,把廈門推到了試辦“經(jīng)濟特區(qū)”的最前沿……鄭成功讓世界知道了廈門,華僑把廈門帶向了世界……
啊,鷺江之濱的這座小城——廈門,您沐浴著天風海濤,吞吐氣象、海納百川:中外多元文化在水陸碼頭交匯融化積淀出和諧寬容、精華薈萃、中西合璧的人文風貌……您的表情陽光、爽朗而又淡定;您的聲音溫雅、甜美而又高亢;您的性格吸納、多元而又博大;您的風光旖旎迷人、無愧于“東方夏威夷”之美譽……??!歷經(jīng)滄桑又浪漫時尚的東南沿海門戶城市——廈門,您是一部恢弘絢爛而又厚重的歷史書籍——一個著實令人回味的海韻城市……


鄧清,女,60后,黨員,本科。曾任教于市中學,后調(diào)入市婦聯(lián)系統(tǒng),期間擔任單位副主任兼支部書記。市辭賦學會理事,贛西文學會員,市朗誦協(xié)會會員。愛好朗誦和寫作及歌舞。有近兩百篇散文、報告文學及詩作等作品發(fā)表在國級、省市級刊物上及市級公眾號平臺上,榮獲過全國詩歌散文大獎賽中優(yōu)秀獎。曾獲省級誦讀大賽二等獎,也曾參加過省匯演。喜歡一切簡約。為《詩韻墨語》公眾號平臺上特約主播。

萍鄉(xiāng)市作協(xié)網(wǎng)刊編輯部☆總 編:赫東軍
執(zhí)行主編 : 吳申良 鄒麗卿
本期圖文編輯:鄒麗卿 吳申良
攝 影:來自作者或網(wǎng)絡
圖片歌曲來源:網(wǎng)絡
投稿郵箱:1453767609@qq.com
微信號:yinggeyanwu1700
地址:萍鄉(xiāng)市文聯(lián)大樓三樓萍鄉(xiāng)市作家協(xié)會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處理)
交流合作:
歡迎其他正能量高質(zhì)量平臺、紙刊與本平臺交流合作。聯(lián)系電話:18979962815
您的關(guān)注,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