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洪范池征文】
洪范池探韻
陳德軍

有特色的地名,大都有出處或來歷。濟南,因位于古濟水之南而得名;洪范池鎮(zhèn),則因境內(nèi)有名泉“洪范池”而得名。
洪范池鎮(zhèn)隸屬濟南市平陰縣,在縣城西南部,與東平縣為鄰。境內(nèi)有泉、有河、有山、有古村、有名人,為“山中小江南”。洪范池鎮(zhèn)要舉辦泉水節(jié),省散文學會組織會員參加,我和三位文友欣然前往。
1
九時許到達開幕式現(xiàn)場。會場設在全福農(nóng)莊前的廣場上,舞臺兩側(cè)各有翠竹幾簇。舞臺稍遠處,是全福農(nóng)莊的徽式建筑,白墻、黛瓦、馬頭墻;更遠處是三列青山,相互穿插,彼此呼應,如層次分明的大屏風。
初秋時節(jié),臺風利馬奇即將來臨,天空一直陰沉或落雨,但并未影響開幕式氣氛。臺上,演員冒雨演出;臺下,觀眾撐傘觀看。領導致辭、歌舞相聲、快板雜技,內(nèi)容豐富,異彩紛呈。
中午在全福農(nóng)莊就餐。趁飯菜還沒上桌,約三五好友來到農(nóng)莊后院。院內(nèi)有渠、有橋、有池、有曲廊、有小亭。渠中有魚,往來穿梭,悠閑自在;池中有荷,高高低低,綠意可餐。穿過一小門,到院外。院外有廊坊可供憩息。廊外有河,系浪溪河東支的一部分,河水淺綠,有小畫舫游弋其上。河岸有柳有楊,郁郁蔥蔥,逶迤伸向遠方。
2
下午一點半,先到于慎行墓園(俗稱于林)。墓園大門有三間,屋頂起脊,門樓剛用油漆噴過,紅窗、紅柱、黑門、黑瓦,煥然一新。門楣上有“于氏前塋”四個紅字。門兩邊有對聯(lián)一副:大明先師三代帝王受教誨,朕賜仙居莊嚴肅穆浴皇恩。
回身瞭望,幾抹遠山相疊,或青或藍,系云翠山和大寨山。山頂有一崮狀體,似一柱向天,柱的四周如斧劈刀削,名為“天柱山”。轉(zhuǎn)身,跨過門檻,沿已硬化的甬道前行。抬眼望,路兩邊有石傭、石馬、石羊、石虎、石人等石像生。
石像生后有幾十棵松樹,樹皮皆白色,頗高大。白皮松為萬歷皇帝御植,代替皇帝為于慎行守孝。于慎行是明代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詩人,17歲考中舉人,20幾歲便成為帝師,有“三代帝王師”之譽。萬歷年間,于慎行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對明朝禮制貢獻較大,文學造詣頗高,著有《谷城山館文集》等百余卷。
于慎行原墓地由萬歷皇帝敕建,占地60余畝,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中有享堂、石像生、兩座牌坊及“帝錫玄廬”“責難陳善”匾額,均系萬歷皇帝御書。“文革”期間,于墓遭毀壞,神道石儀、碑刻、牌坊傾刻間化為亂石,莊嚴的于林成為廢墟,僅白皮松尚存。近年來,平陰縣啟動了于林修繕保護工程,力求恢復于慎行墓園的歷史風貌。墓園內(nèi)現(xiàn)有石刻、碑刻拓片陳列室四間。
在于慎行墓前,我肅立片刻,借以表達敬仰之情。他官至“閣老”并著述甚多,但始終不改“忠厚正直、真誠守信、心胸坦蕩、襟懷寬大、為國利民”的高貴品格,值得敬佩。
3
兩點多,至洪范池門前。洪范池又名“龍池”,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景區(qū)門樓不高。進門即看到一個方臺,臺上有灰白色圍欄,石質(zhì),欄頂有雕塑:有望柱、仙桃、歪頭石獅十余個,神態(tài)生動。臺前有一方池,不大,池上刻紅色“龍池”二字。池邊有石雕龍頭,龍口內(nèi)有清冽泉水涌出。
登至臺上。洪范池為正方形,邊長8.65米,深約6米。池面如鏡,水色藍綠。投硬幣于池內(nèi),浮而不沉,即所謂“洪范浮金”。池內(nèi)皆天然泉水,水自池底緩緩上涌,無趵突之狀,有溫潤之態(tài)。水溫常年17度,水量不因旱澇而消長。水中有魚,色彩亮麗,往來游動,漫不經(jīng)心。
池北有月河橋,橋北是龍王廟,坐北朝南。月河橋兩側(cè)各有古柏一棵,其一偉岸,為“龍柏”,其一奇特,樹干仿佛被龍卷風擰過,故名“龍卷柏”。兩柏均樹冠濃翠,充滿生機,枝條如龍爪向天:豐枝虬根,虎踞龍蟠,枝柯橫斜,濃翠集冠,霜皮溜雨,黛色參天。
看過古柏,隨意瀏覽其它建筑:財神殿、龍王廟、文昌閣(閣內(nèi)藏有于慎行墓志銘)、姜女閣。姜女閣前有姜女池,想到孟姜女的傳說。院內(nèi)另有“龍池西院”,過圓門可進,因故未能入內(nèi)。
4
去訪東流泉。下車后,沿一條窄石徑小心而行。石徑左邊有寬渠,水位較低,水速平穩(wěn),水色至清,渠底藻類清晰可見,可養(yǎng)鵝鴨;小徑右側(cè)為窄渠,渠頂與石徑相平,可洗菜浣衣。兩渠之水同向,均來自東流泉。循水上行,或可至泉池。
行數(shù)十步,有“小都江堰”將窄渠一分為三,形成水流立交,水流由人工石板閘控制。繼續(xù)沿石徑走,轉(zhuǎn)彎,于左側(cè)可見一石橋,為“素心”橋,小巧玲瓏,連通兩岸。前行不久,水面漸寬,變渠為塘,泉水仍清淺,塘底青藻叢叢點點,塘岸綠樹郁郁蔥蔥,有村民在此玩水弄孫,其樂融融。
行知東流泉旁。東流泉又名書院泉,也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系浪溪河主要源頭。浪溪河為東阿阿膠的水源地。東流泉因位于天池山下,自東往西流,故有此名?!端?jīng)注》中有言:“天池山下有泉,名東流泉。”泉畔原有寺院,明中丞劉隅把寺院改為書院,于慎行曾在此讀書學習。清末建成書院村后,東流泉始稱書院泉。于慎行曾攜友來此觀泉,并留下詩篇:風雨鳴丹谷,林亭依翠岑。樹勤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
書院泉池也為正方形,池上也有石欄桿,池前也有石龍頭和小泉池,泉水也是由池底緩緩上涌,池水也為藍綠色。與洪范池不同的是,小池的外圍另有弧形大池,樹木比洪范池更多、更盛,涌量比洪范池更大(平均年涌量300萬余方)。
進入書院古村,在大街小巷間穿行。遇幾位老人,閑坐屋前,著裝隨意,形容偏瘦,神態(tài)安然。村內(nèi)房屋,有條石墻、青磚墻、水泥墻者,為新造;幾座土屋,稍古,為舊建。一些土屋,以條石為基,以木格為窗,以夯實的黃泥為墻,有的屋頂已坍塌,有些墻皮已剝蝕,初顯古樸、滄桑之態(tài)。
在村中又見渠水,同樣清冽,渠之上樹冠濃翠。遙想明清時期,書院村山泉環(huán)抱、流水小橋、環(huán)境雅靜、夏涼冬暖,乃避暑佳境,“家家飲泉水,戶戶映清光”,仿佛大明湖畔曲水亭街。
5
大約四點,進入東峪南崖村。東峪南崖村是明代古村落,為山東省“鄉(xiāng)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產(chǎn)單位。
走在村內(nèi)石路上,路過幾座土屋、磚屋。有一土屋,屋基由石條砌成,約七八層,石條之上為黃土墻體,約三米高,挺拔堅實。一老人,女性,背微駝,銀發(fā)滿頭,在屋后,安坐在馬扎上,身邊放了一根拐杖。
我謙聲上前詢問:“打擾您一下,這房子建成多少年了?”答曰:“一百多年!”“土墻怎么弄成的?”“用濕土夯實?!边@老人,看上去近八十歲,眼不花,耳不聾,精神矍鑠,與泉水滋養(yǎng)有關吧?
再往前走,拐一彎兒,來到碎石路上。沿坡而下,至高家胡同大門口。門樓呈長方體,全由條石砌成。門洞上方為拱形,飾以石雕,美觀大方。大門附近有一石碾,碾盤及底座皆為石質(zhì),稍遠處有方孔立交橋一座,也由石頭砌成,為方便高老太太看戲而建,孝心可嘉。每逢雨季,橋下泄洪,橋上通行,很是方便。
穿過立交橋,繼續(xù)沿坡下行,來到另一座橋形建筑前。此橋由厚重石塊砌成,單孔,橋洞為拱形,洞內(nèi)較長,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雨季亦可泄洪。橋上有文昌閣,青石黛瓦,欲保文風昌盛。沿右側(cè)石階上行,穿過長方形石門,來到橋上。文昌閣一門二窗,門為拱形,門扇已損,窗由整塊石板鏤空而成。閣內(nèi)有供桌,有塑像,空間不大,頂部無梁。文昌閣左側(cè)有一平臺,平臺上有兩座平房,其一為祠堂,屋頂已坍塌。平臺不遠處有山溝,溝后可見綠樹、遠山。
南崖古村,主要姓氏有三:高家、崔家和萬家??催^立交橋、文昌閣,繼續(xù)在村中穿行。腳下有時土路,有時碎石路,身邊多有坍塌或半坍塌土屋,有矮草高樹生長其中。見此情景,觸動我鄉(xiāng)愁,想起故鄉(xiāng)的土墻、舊屋。不知此處的土墻、舊屋能存留多久?應該長期保護典型院落、街道和胡同。
看過一個個土墻、土屋,來到一座二層樓前。樓由磚砌,形似碉堡,堅實挺拔,是武將軍樓。武將軍樓不遠處,有轆轤古井一口。
穿過幾條小巷,腳下依然為碎石路,兩邊房屋高大起來,墻體或土筑或石砌。小巷很窄很長,行走其間,恍如穿越時光隧道,有縱深歷史感。
走出小巷,豁然開朗。右側(cè)為平地、綠樹、青山,左側(cè)是高大石墻,石墻里面是一級級臺階,通向高處的土院落,院落上方綠樹如云。
不知不覺間,已到萬家居住區(qū)域。一抬眼便看到關帝廟舊址。關帝廟頂部已塌陷,左墻、后墻、右墻為青磚,清晰可見。關帝廟前部,由四根石柱支撐,厚重大氣。一村民說,近期要重修關帝廟,我覺得有必要:左有文昌閣,右有關帝廟,既崇文又尚武,文武兼修才全面。
6
快到五點時,去云翠山。車子接近山頂時,停在停車場。站在高處,遠觀大寨山,連綿如龍。
順路前行,路邊有道士冢。往右拐,來到南天觀建筑群下。拾級而上,先看到“西透龍碑”。走一段青磚路,穿過石墻灰瓦、寫有“蓬萊仙院”的門樓,進入院內(nèi)。左看有個二層樓,是蓬萊仙閣,又稱憑虛閣,為明代所建。憑虛閣對面是玉皇閣,相距僅十米。院內(nèi)另有碧霞祠。登十五六級臺階,穿過一個小門,來到上面,看到南壁中有涵洞,為“悟菴洞”。悟菴洞前有一石屋,門楣上寫有“都天糾罰”,系犯規(guī)弟子禁閉思過之處。
悟菴洞下有回陽洞,回陽洞內(nèi)有日月泉。日泉與月泉相鄰而不相通。俯視,只見清水,不聞其聲。高山之上有清泉,常年不枯,可供百人飲用,可謂神奇。
【作者簡介】
陳德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禹城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要從事散文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于《時代文學》《當代小說》《當代散文》《西部散文選刊》《魯北文學》《齊魯晚報》《德州日報》《德州晚報》等報刊中,先后有13篇散文在各級文學大賽或征文中獲獎,有5篇散文被收入到《齊魯文學作品年選2017·散文卷》等文集中,著有散文集《享受陽光》一部。